洞灵观与三位皇帝的情意深厚

洞灵观与三位皇帝的情意深厚

       灵气秀美、神奇玄妙的宜兴张公洞洞灵观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南15公里处,是道教传播的要地和南方天师教派之一,我国道教文化独具影响力的发源地,同时也是一处风光奇丽的风水宝地,被誉为“张公福地”。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,为世人所熟知,受到世人的敬仰。因为它承载了唐、宋二代三位皇帝的情意深厚。

       经笔者较为缜密的考证,洞灵观,即天申宫、朝阳道院,紧依张公洞。唐以前洞灵观为寺。唐开元初,万惠昭天师至此投简封龙,奏复为道观,属宜兴县城内的通贞观。它的道教传播,早在春秋时期,陈国高士庚桑楚避居当时还称为荆蛮之地的荆溪盂峰山洞进行修道。后把这个山洞称为庚桑洞。据《道藏》、《历仙通监》载,“亢仓子,姓庚桑名楚,陈人也。得老子之道,隐于盂峰山张公洞,后得道仙去。”庚桑楚在盂峰山洞修道期间,著有道经“亢仓子九篇”传于世。在中国道教典籍中,确有《洞灵真经》即《庚桑子》,或称《亢仓子》《亢桑子》。唐明皇于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,尊《庚桑子》一书为《洞灵真经》。此后道教奉为“四子”真经之一。唐玄宗李隆基,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,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,庙号“玄宗”,又因其谥号为“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”,故亦称为唐明皇。唐开元年间,庚桑子在张公洞修道时济世利民,为穷苦人民送医送药,后世人民为了怀念他,塑了金身,修建了道观。唐明皇更是敕建宫观,一个规模雄伟的道观建成后,唐明皇亲自御赐匾额为“洞灵观”。从此,洞灵观登上了中国道教的历史舞台,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。清嘉庆二年的《重利宜兴县旧志》卷九“名胜”类载:“道出《白龟经》云,天下福地七十有二,此居五十八,庚桑公治之。”

       宋大中祥符四年,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和灾祸,真宗帝赐金帛重修“洞灵观”。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,宋太宗第三子,母为元德皇后李氏。初名赵德昌,后改赵元休、赵元侃。历封韩王、襄王和寿王,曾任开封府尹。至道元年(995年),被立为太子,改名恒。

       到了南宋孝宗年间,旁落在宋太祖赵匡胤手中的宋室皇权,终于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手里。这真是天申正义,洞灵观也代皇入道,后来,洞灵观接受皇帝赵昚旨命晋格为“天申万寿宫”,且亲自赐予匾额为“天申万寿宫”。南宋孝宗赵昚,初名伯琮,后改名瑗,赐名玮,字元永,宋太祖七世孙,宋高宗养子。南宋第二位皇帝,宋朝第十一位皇帝。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平反岳飞冤案,起用主战派人士,锐意收复中原;内政上,加强集权,积极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惩治贪污,重视农业生产,百姓生活安康,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

      一座道观,居然承载了三位皇帝的殷殷之情,这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绝无仅有。

       元末,天申宫废。明洪武二年,道士陈清源复建,后废。宣德二年,道会谈惟一构屋数楹供传道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,道士潘朝阳募资在洞灵观址重建,改名朝阳道院。后朝阳道士在此得道,并著有三才图。清末又遭兵毁。

       民国23年,乡绅储南强重修张公洞时同修朝阳道院部分道室。抗战时被日军炸毁。

       1994年7月,重建洞灵观,与张公洞相邻,依山旁洞,占地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,自山脚至山顶,重门次第,殿宇巍峨、红墙黛瓦、绿荫掩映,建有灵观殿、玉皇殿、天师殿、三清殿等八座殿宇,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。同年12月,人民政府批准洞灵观正式列为道教活动场所。

       张公灵秀,汲天地之精华;洞灵道观,承岁月之沧桑。在吴越文化浸润的陶都大地,张公洞洞灵观走过了千年的峥嵘岁月,更承载了三位皇帝的殷殷之情,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,丰盈的自然与人文景观,在江南乃至全国道教文化中都独树一帜,唯具不可再造的文化特征。如今,依然气势恢宏,雄伟壮丽,香火鼎盛,香客如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笔者:陈宝明   惠志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0一六年六月八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