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林墨迹留“福地”
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,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闻名遐迩的张公福地,古称庚桑洞,现叫张公洞风景区,具有较大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坐落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境内的盂峰山中,坐西朝东,面积3200平方米,洞内不仅石钟乳玲琅满目,美不胜收,而且景内题词石刻密布,随处可见大小磨崖石刻,这龙飞凤舞,出色奇人,跌宕遒丽,异彩纷呈的书林墨迹,真令人目不暇接。
张公福地的石刻石碑均系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和近、现代时期留下的墨宝。字迹清晰可辨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均有,体势迥别,风格各异。最大的有3尺见方,字径丈余的“洞天福地”“海内奇观”题书。分别为唐代传奇虬髯客转》作者杜光庭对张公福地的题词,元代铁笛道人杨维桢对张公福地的品评,其字朴厚劲挺,气势雄阔。南齐王宴、唐代王徽、宋代李纲、明代杨一清等宰相,宋代苏辙、清代著名高僧,原国民党将领林森,以及现代书画家尹瘦石,任政,黄养辉,费新我等都为“福地”留下了大量的碑文、诗词等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其字致园浑,体势娴雅,形成了豪放雄浑,气韵生动的独特风格。唐僖宗、昭宗年间几度担任宰相职务的王徽游洞后曾为“福地”吟诗《天申宫》。其诗文是:“洞口烟霞隐薜萝,仙家宫观郁嵯峨。月明如水琼楼夜,时有瑶笙鹤背过”。他把“福地”天洞口描绘为仙家遨游、骑鹤吹笙,悠然自得的神仙境地。在洞内海王厅左侧岩石壁上,有南诏国判史卢元辅,于五代南诏段思拜神武(?——944年)13年赏游“福地”留下题刻诗句,距今已有千余年了。洞内海屋大场石壁上还有“四真会文图”,图中庚桑子、列子、老子、和庄子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留下这些遒劲挺崛,沉郁古朴,娴丽俊逸,舒卷自如的璀璨墨宝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“福地”题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洞口的四方亭中矗立着一石两碑,一面为明朝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途径张公洞,玉女潭时所书的游记及两首诗,另一面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朝阳道院开山碑记。墨迹至今依然清晰,笔法刚劲恢弘,气势磅礴,很有风骨。明清两代刻在一块碑,且内容又不一样,在全国实属罕见。它既保留了“福地”的灵秀之气,又折射出宜兴历史文化城市的光华,是宜兴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瑰丽之宝,正是宜兴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佐证,也是宜兴历史文化渊源的杰出代表,对宜兴历史文化研究颇有珍贵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