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翁艰辛开拓的足迹 宜兴旅游发展的缩影——写在张公洞景区开放八十周年前夕
青山不墨千秋画,流水似弦万古音。秋冬的宜兴,虽然没有草长莺飞,但依然处处山水清丽、溪水潺潺、生机盎然、风光宜人。今年11月11日是宜兴张公洞景区的八十华诞。
亘古以来,张公洞历经千百万年的地壳活动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,山水天成,雄伟壮观,奇异天成,瑰伟奇丽,美轮美 奂,美不胜收,充满神奇传说,蒙上神秘色彩。自1919年,又经宜兴乡绅储南强先生(简翁)筹措巨额资金,辛勤开掘,进行了巧夺天工的创造和精心雕镌,历 经十五载,于1934年11月11日,由时任县长钟竟成、储南强先生及其子媳储勉甫、俞曼华邀请社会各界人士,在张公洞海王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园和游览通车 典礼仪式,热闹非凡地正式宣告世人,张公洞对外开放了。从此以后,张公洞迅速在华东三省一市引起了很大轰动,举世瞩目,溶洞旅游热潮席卷大江南北,被誉为 “江南奇洞甲天下”。
张公洞景区坐落在宜兴城西南20公里的盂峰山中,这里自古就是一座历史悠久、道教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圣地。据史料记载,相传春秋时陈国高士庚桑 楚在盂峰山洞中修道,得名庚桑洞。又《八仙过海》中花龙(东海太子)又名张果老在洞中隐居,东汉张道陵初学道,在洞中炼丹济世,修炼传道,因而又叫张公 洞,沿用至今。
翻开尘封的日历,张公洞从民国时期对外开放至今,已经有八十个春秋。80年来,无论是阳春三月,还是金秋季节,总是车水马龙,游人如织。曾创造 过宜兴旅游的辉煌,特别在80年代,鼎盛期一年可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。据悉,到目前为至,先后接待中外游客达3000万人次,既有政府官员、外国政要, 又有名贤雅士、文人骚客,慕名纷至沓来,都在这里留下一串串光辉灿烂足迹,传下一篇篇千古绝唱诗文。怪不得唐代《虬髯客传》作者杜光庭对张公洞美誉“洞天 福地”,唐代铁笛道人杨维桢对张公洞品评“海内奇观”。
纵观八十年的发展历程,张公洞景区是见证储南强先生艰辛开拓的成功景区,是宜兴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缩影,是宜兴市政府持之以恒实施“旅游振兴”战 略的成功范例,也是张公洞一代一代人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的成功结果。尤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从一个溶洞,发展成为一个融自然奇观、道教文化、健身乐 趣为一体的旅游胜地。从最初的粗放型资源利用,转变到对旅游价值资源的深刻认识,使旅游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。解放后,储南强先生将张公洞无偿捐献给 宜兴县人民政府。县政府委派专人管理并逐步整修升级。1966年,洞内改善照明,摒弃火把。70年代,洞内设立导游讲解。80年代,洞内改造照明,普遍设 置彩色灯光,改善游览条件。1985年新建古典式接待室。1988年,棋盘洞与玉泉洞贯通。1993年,恢复了许多来历与道教有关的古建筑景致,如“两仪 亭”、“会仙桥”、“门楼”等,同时新建了旅游商品一条街。1994年7月,筹资重建一群道教古建筑——洞灵观,观内建有八个殿,设有36尊神像,这些景 点也越来越拥有自己的特色,重塑了张公洞昔日的辉煌,并于1995年4月对外开放,倍受中外游客和道教名流的青睐。1995年5月1日将古典式接待室调整 为“蒋义海艺术馆”,为张公洞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。2006年,由宜兴太平洋金龙水设备有限公司租赁张公洞景区,并委托江苏长三角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经营 管理,利用原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,丰富人文历史,进行大量的发掘、整理和包装以及文化游乐项目的外延和拓展,全方位的改造和提质升级。先后贯通甘泉地下 河,新辟“地下河探险、江苏第一漂流、水幕电影、广场喷泉和陶艺馆”等游览项目,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旅游理念,改变了单一溶洞旅游的格局。从此,张公洞以独 特的溶洞景致和浓厚的文化元素,演绎了中国溶洞旅游产业发展史上的精彩乐章。
抚今追昔,感慨万端。张公洞景区在顺利与挫折中发展,在挑战和机遇中前进。她有过迷茫,有过徘徊,但始终充满着信心和希望,传承着简翁艰辛开拓 精神,筚路蓝缕,励精图治,不等不靠,埋头苦干,探索创新,全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,在保护、建设、服务和管理都取得了显著成绩,走进了艰难而光荣 的发展历程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旅游项目建设日新月异,游客数量节节攀升,社会效益逐年提升,旅游景区声名鹊起。先后被列为国家 一级文物单位、国家风景名胜区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展望未来,任重道远。目前,随着阳羡生态旅游区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掘起,张公洞景区正以非凡的气魄和高远的视角,跨越发展,按照“严格保护、统一 管理、合理开发、永续利用”的原则。以溶洞、道观、漂流、探险、陶艺馆五大功能区域,满足不同游客的审美需要和休闲度假,引领景区旅游经济快速腾飞,打造 太湖第一旅游溶洞品牌,成为我国溶洞旅游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笔者:陈宝明 惠志刚
二○一四年十月三十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