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烈庆祝张公洞对外开放79周年

  1919年,宜兴绅士储南强修整张公洞,自1934年11月11日对外开放起,至今已有79周年。

    作为宜兴地区最早对外开放的景点,景区面积0.36平方公里,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——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阳羡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,古代荆溪十景之一,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素有“洞天福地、海内奇观”之美誉,是一个融自然奇洞、道教文化、健身乐趣为一体的旅游胜地。

  张公洞景区历史悠久,早在春秋时,庚桑楚隐居盂峰山洞修道,因得名庚桑洞。汉天师张道陵早期亦曾在此洞修炼传道,后得名张公洞。张公洞气势雄伟、奇异天成,充满神奇传说,蒙上神秘色彩。自春秋到清代一直蜚声于中外,特别在道教文化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,有着辉煌的鼎盛时期,它以“江南奇洞甲天下”、“华东第一道教圣地”美名海内外。历代名贤雅士,文人骚客,慕名纷至沓来,留下一篇篇千古绝唱诗文。无论是阳春三月,还是金秋季节,总是车水马龙,游人如织。

  清康熙三十三(1694)年道士潘朝阳到张公洞修道。民国10年,乡坤储南强(别号简翁)出资整修张公洞,于1934年11月11日对外开放。解放后,储南强先生将张公洞捐献给宜兴县人民政府。县政府委派专人管理张公洞并逐步整修。1966年,洞内改善照明,摒弃火把。70年代,洞内设立导游讲解。80年代,洞内改造灯光,普遍设置彩色灯光,改善游览条件。1989年,恢复道教古建筑“两仪亭”、“会仙桥”、“门楼”等。1994年,由宜兴市园林管理处筹集资金重建洞灵观,观内建有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个殿,设有36尊神像,重塑张公洞景区昔日的辉煌,1995年4月对外开放,倍受中外游客和道教名流的青睐。从此,张公洞以独特的溶洞景致和浓厚的道教文化,演绎了中国溶洞旅游产业发展史上一幕幕精彩乐章。

  目前,张公洞景区正在主管部门和上级旅游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,按照“保护第一、科学规划、合理开发、永续利用”的方针,继续丰富景区的道教文化内涵,坚持继承和创新,把张公洞风景区建设成为景观特色鲜明,文化内涵浓厚,配套功能齐全,服务质量优良,环境秩序优质,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旅游目的地,为宜兴“旅游振兴”战略和宜兴实践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