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票热线:0510-87478808
English | 한국어 | 日本語の
售票电话:0510-87478801/87478803 地址: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»景区文化>>人文典故

张公福地与道教文化 17-05-06

  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城区西南20公里的盂峰山的张公洞风景区,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,也是道教传播的要地,作为南方的天师教派之一,被誉为“张公福地”。张公福地的道教传播,早在春秋时,陈国高士庚桑楚避居当时还称为荆蛮之地的荆溪盂峰山洞进行修道。后把这个山洞称为庚桑洞。据《道藏》、《历仙通监》载,“亢仓子,姓庚桑名楚,陈人也。得老子之道,隐于盂峰山张公洞,后得道仙去。”庚桑楚在盂峰山洞修道期间,著有道经“亢仓子九篇”传于世。东汉时的张道陵初学道,就看中盂峰山一带的地脉山气,又有甘泉汨涌,道教称为活龙宝地,就在洞中炼丹济世,修炼传道。西晋初,周处编撰了《风土记》,里面有关于“汉张道陵移仙于此”的记载,因后来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飞黄腾达,得道成仙,当地乡人就顺口把盂峰山洞称为张公洞。天洞口至今存有“汉天师张公福地”石刻。张天师四代孙汉辅光也曾隐居盂峰山洞传道炼丹。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广成先生杜光庭所著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中也记载着:四皓隐居地,常州义兴张公洞。”

  道教是中国的国教,唐开元初,张公福地曾有寺院,唐明皇开元盛世时,道家罗公远、叶法善的门人万惠昭天师至盂峰山张公洞投龙简,奏复为道观,唐明皇还亲自御赐匾额为“洞灵观”,赐封庚桑楚为“洞灵真人”,亢仓子九篇为“洞灵真经”,道家将“洞灵真人”、“洞灵真经”归入了道藏。后洞灵观遭兵毁,南唐保大三年(公元946年)洞灵观道士周敬微绘图奏请,南唐玄宗帝遂赐营建,重建洞灵观。韩熙载撰碑记云:“青龙将关尹重来,白马共胡僧欲去。”又云:“奋御笔以题额,赐洞灵之美名”。唐宣宗年间进士、宋乾道六年(公元月1171年)内侍刘能真人道,请陛洞灵观为宫,李宗帝赐匾额为“天申万寿宫”。殿宇雄伟壮观,重门次第,名重一时,元朝未年因战乱宫宇颓废。元代,第三十八代道教掌教天师张羽材到张公洞寻祖朝真,并留有诗句:“秋风吹衣草树凉,巨灵守护神丹光。袖携天香入洞府,散作云雾空苍茫。柱杖铿然响微步,石髓垂垂润甘露。时当相遇五百年,分明中有升天路。”清代康熙32年,宁都道士潘朝阳在道观遗址上又建朝阳道院,其规模已小得多了,至今还留有道院的断墙残峘。由此可见,张公福地自春秋时至清代在道教文化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,它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已载入道教史册——《道藏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