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票热线:0510-87478808
English | 한국어 | 日本語の
售票电话:0510-87478801/87478803 地址: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»景区文化>>人文典故

风水宝地张公洞 14-06-04

    张公洞景区秀立于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区境内的盂峰山麓,景区面积0.36平方公里,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同时也是一处风光奇佳的风水宝地,早已蜚声海内外,为世人所熟知。

空山杳杳鸾凤飞,神仙门户开翠微。主人白发雪霞衣,松间留我谈玄机。”唐代诗人李嘉在游览张公洞后,曾写下这样的名句,皇皇千年,历经岁月沧桑,今天的张公洞依然峥嵘岁月——“洞天世界”的典型代表,道教文化独具影响力的发源地。全国溶洞最经典的石刻田园,绝世无双,构成了张公洞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“三绝”。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张公洞的独一无二与神秘力量。

张公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宜兴“洞天世界”的典型代表,山水天成,美轮美奂。大自然亿万年的沧桑变迁、精雕细刻,成就了张公洞雄伟壮观、奇异天成的绝景,享有“江南第一古迹”之誉。相传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,故称张公洞。张公洞分前后两洞,厅场宏大,套洞众多,洞中有洞,洞洞相通。当年艺术大师徐悲鸿以“稀奇古怪”誉之。炎夏游洞,能明显感觉到洞内气温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,可谓“山外方一日,洞中已论年”。张公洞号称七十二洞。明代沈晖《游张公洞诗》曰:“湖父镇前春结船,张公洞里去寻仙。青山绿水真如画,紫笋红菇不论钱。”

张公洞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,也是道教传播的要地,作为南方的天师教派之一,被誉为“张公福地”。早在春秋时,陈国高士庚桑楚避居当时还称为荆蛮之地的荆溪盂峰山洞进行修道。后把这个山洞称为庚桑洞。东汉时的张道陵初学道,就看中盂峰山一带的地脉山气,又有甘泉汨涌,道教称为活龙宝地,就在洞中炼丹济世,修炼传道。西晋初,周处编撰了《风土记》,里面有关于“汉张道陵移仙于此”的记载,因后来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飞黄腾达,得道成仙,当地乡人就顺口把盂峰山洞称为张公洞。经缜密考证,张公福地历史悠久,闻名遐迩,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。道书《白龟经》记载:“天下福地七十有二,此据五十八,庚桑公治之。”

张公洞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全国溶洞最典型、最代表、最完好、最原生态、最有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的石刻。在溶洞内外中,时而平坦宽阔,时而迂回曲折,汇集了典型的名人雅士石刻。石刻石碑均糸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和近、现代时期留下的墨宝。字迹清晰可辨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均有,体势迥别,风格各异。最大的有3尺见方,字径丈余的“洞天福地”“海内奇观”题书。分别为唐代传奇《虬髯客传》作者杜光庭对张公福地的题词,元代铁笛道人杨维桢对张公福地的品评。南齐王晏、唐代王徽、宋代李纲、明代杨一清等宰相,宋代苏辙、清代著名高僧,原国民党将领林森,以及现代书画家尹瘦石,任政,黄养辉,费新我等都为“福地” 留下了大量的碑文、诗词等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唐僖宗、昭宗年间几度担任宰相职务的王徽游洞后曾为“福地”吟诗《天申宫》。新开发的玉泉洞近旁,旧有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“甘泉精舍”及甘泉碑。洞口有明朝大学士叶向高的草书碑一方,属书法精品。它们既保留了“福地”的灵秀之气,又折射出宜兴历史文化城市的光华,是宜兴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瑰丽之宝,怪不得20066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